English

古籍社开始走出“传统”旧圈

2000-07-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郑桂红 我有话说

“年年开会,年年哭穷”的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今年有了新气象,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上,与会的古籍出版社的社长老总们不再像往年那样,抱怨因出版方向造成的“贫富不均”,只想向国家伸手要钱要政策,而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发展古籍出版业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古籍社需要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古籍出版社肩负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挖掘、整理古籍,二是普及传统文化。前者投入高,读者群小,后者投入低,是普及性和全民性的,读者群大。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由国家包办,这两者差别不大,可是今天,这两者的差距就凸现出来。对此,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李景林认为,时代的发展注定了古籍出版领域读者会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的古籍资源是有限的,整理完了,下一步又该怎么办?因此21世纪的古籍出版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及时调整出版结构,加大非专业的古籍通俗读物的出版,要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用“基金会”的形式解决“钱”的问题

长期困扰古籍出版社的一个问题就是“缺钱”,中华书局和齐鲁书社都曾遭遇到因资金不足而忍痛割爱,把已准备好的项目让给别的有经济实力的出版社去做的“现实”。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社长李国章在这次年会上提出了一个独到见解:古籍社可以向其它行业学习,通过吸引外资、吸引社会资金,建立“古籍出版基金会”的形式来解决困难。国家通过政策的宏观调控,用税收的方式使效益好的企业把钱投向古籍出版。另外有几位社长与此呼应,提到古籍社应该积极争取港澳台同胞及东南亚一带华人基金会的资助。

——整合各种资源,相关单位的古籍研究机构牵手合作

目前,许多高校和社科院都有古籍研究机构,它们拥有大批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比较充足的经费支持,但是它们却和古籍出版社很少联系,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一方面,古籍出版社缺钱缺专家,上不了好项目;另一方面,高校和社科院的古籍研究机构,有好的项目,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却不为人知,很难出版。因此,在这次年会上,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张志浩和文物出版社副社长苏士澍都建议:古籍出版社不应再孤军奋战,而应该主动积极地和高校及社科院的古籍科研机构联手进行具体的合作。

此外,针对目前古籍出版社之间选题、内容和书稿重复的情况,参加这次社长年会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司副司长兼国家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尚之,语重心长地恳请各古籍出版社加强通力合作,抓大项目,把资金和人力集中起来真正做几个有突破性的划时代的大工程,不光古籍出版社之间联合,也应该和其它类型的出版社联合。

——向高科技靠拢,用高科技来振兴古籍出版

与会的社长们一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高科技并不排斥,并不矛盾,相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古籍出版社更应该借助高科技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个自己的网页挂在上海一家大网站上以外,其它古籍出版社还没有这种举措。于是在这次社长年会上,各古籍出版社联合办一个网站成为谈论的热门话题。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李岩是这一建议的积极倡导者。据了解,我国台湾和东南亚的古籍出版社在用计算机进行古籍整理、建立繁体字字库、排版处理等方面已经很有成就,这次社长年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表明了我国古籍出版社的社长老总们开始真正从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